欢迎来到温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协 会
介 绍
新 闻
资 讯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读(二)
更新时间:2021-4-1 点击数:900 次 来源: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读(二)

 

 

  四、抗战篇
  1、瓦窑决策 联合抗日
  1935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的一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重大转折。这一年年底的12月,在陕北的一个普通窑洞里,一次决定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会议正在紧张进行,就是在这次会议之后,中国的革命开始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变,这次会议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2、西安事变 石破天惊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红军改编 首战平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主动请缨,积极抗日。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值此国仇家恨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并主动请缨,积极抗日。
  4、敌进我进 敌后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星火燎原之势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5、百团大战 破袭歼敌
  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在三个半月中,八路军集中了大部分主力,发动了对日军交通线的破袭战,由于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兵力约27万人,因此被称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以重点破坏正太铁路为主要任务,共经过20天的战斗。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军军事力量的差距,不仅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寡,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
  6、抗联苦斗 华南坚守
  东北抗联的产生、发展和斗争历程,是一部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史诗。东北抗联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周旋苦斗,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从1931年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苦苦坚守了十四年。在华南地区,有三支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共同坚持了华南的抗日战争,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7、延安整风 鼎力自强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党组织也几乎损失殆尽。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必须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8、生产运动 渡过难关
  1941年,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胜利的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不仅为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使他们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了发展生产。
  9、会聚七大 确立指针
  1945年4月23日,大家期盼了很久的中共七大终于在延安开幕了,从1928年的中共六大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中间间隔了整整17年的时间,而中共七大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五、解放战争篇
  1、重庆谈判 谈打结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可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非但没有结束,反而变得更加激烈。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2、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1945年8月14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给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蒋介石这一企图,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集中主力,巩固华北、华东解放区,掩护全军,调整部署,特别是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和谈中的地位,争取实现和平。在苏联的积极鼓励下,中共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
  3、中原突围 奋起自卫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为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4、两条战线 内外夹攻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共中央原计划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或许还能恢复和谈。但到了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进攻延安,自卫战争从此变成了解放战争。
  5、土地改革 保家保田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之初,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军队实力相差悬殊。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也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吹起了土地改革的号角,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五四指示》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积极性,让人民解放军获得了亿万农民的支持,使中国共产党最终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6、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1947年7月,《小河会议》确定了解放军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拉开反攻序幕;1947年9月,晋察冀野战军在河北中部,取得了歼灭国民党第三军的清风店大捷,又攻下了石家庄,令华北的国民党感到了形势的危急;随后,毛泽东又领导解放军取得了一次次的战争胜利,稳定了战争局势。1948年3月,毛泽东离开陕北进驻西柏坡,在西柏坡小小的指挥所里指挥着世界上******的战争。
  7、运筹帷幄,战略决战
  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初到1949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为世人所瞩目,但它们的指挥中心,竟然位于河北省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西柏坡。三大战役完成了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8、两个务必 进京赶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近乎歼灭殆尽,国民党政府因军事上的惨败而陷入接近土崩瓦解的境地。中共中央在此时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指挥了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曙光正在一步步地来临。

  六、建国篇
  1、协商建国 人民当家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各界三十万群众会聚于此。他们兴高采烈,共同迎接和欢庆这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乘胜追击 风卷残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华民族结束了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成为了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争和被侵略压迫的残酷历史,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国家经济需要得到恢复和发展。
  3、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不仅如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还派出飞机频繁侵入中国领空,轰炸我国丹东地区,严重危害了我国领土、领空的主权。1950年10月,我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序幕。在为期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志愿军浴血奋战,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4、统一财经 恢复经济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抗战以来愈演愈烈的恶性通货膨胀仍在继续,人民解放军后期作战仍需很大开支,恢复生产和铁路交通急需大量资金。严峻的经济形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能不能遏制涨价风潮,成为关系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复杂形势,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力的经济措施,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做斗争的两大“战役”。
  5、改造社会 惩治腐败
  1949年10月1日,首都三十多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中国的诞生。人们贴切的用一个“新”字,将这一历史的分水岭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与动乱,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等一系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6、首届人大 奠定国本
  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盛大开幕。这一天,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一千二百多名代表带着六亿中国人民的嘱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并为后来的“两会”奠定了基本架构。
  7、三大改造 改天换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国家经济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8、八大盛会 确立重心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国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整体趋势趋向缓和;在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此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9、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那些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东方红》等;还有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感人故事,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属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蓝图。几十年来,它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10、两弹一星 扬眉吐气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七、改革开放篇
  1、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
  1977年10月,中央各大媒体发布了我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消息很快传遍了中国大地,广大青年奔走相告。有人形容说,这一消息犹如滚滚春雷,极大地激发了每个有志青年的斗志。
  2、思想解放 历史转折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解放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武器,更是指导实际工作的有力工具。思想解放了,才不会被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所束缚,才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就在1978年5月,一篇文章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敞开国门 拓宽视野
  1978年12月,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4、包干到户 体制创新
  1978年夏秋,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这使得当时的安徽农民和农业生产,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然而,正是这样的挑战,给了安徽一次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的机遇,也让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份特殊契约,成为了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一个标志。
  5、崭新命题 中国特色
  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6、创办特区 扩大开放
  从1979年开始,深圳,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特区建设。由此,“春天的故事”在南海之滨拉开帷幕。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试验,为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探路和引领推动作用。
  7、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它准确地界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保证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期节目让我们重温这场理论创新背后的故事,更加全面地领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内涵。
  8、五讲四美 精神文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随着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过去一些愚昧、落后的不文明现象也逐渐露出了苗头。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社会风气,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应运而生。
(未完待续)

 

党建园地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网站介绍| 服务项目| 版权声明| 人才招聘| 协会介绍| 联系我们
温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671号